• 利来w66(中国区)_来利国际旗舰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兰花集团 | 文明上网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推进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的转变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5日  |  点击次数:2429  |  【字号: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也大篇幅的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任务。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关系国计民生。从煤炭工业的发展来看,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无法动摇,但煤炭在开采、利用过程的生态破坏问题更无法回避。对此,建议应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煤炭的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大力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绿煤战略”。所谓“绿煤”战略,就是从煤炭的开采、选洗、运输、转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入手,贯穿绿色发展理念,采取绿色发展措施,让黑色的煤炭绿起来。

      结合煤炭工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我谈几点建议:

      一、围绕解决采煤土地塌陷和矸石排放问题,推进“黑色煤炭绿色开采”

      所谓“绿色开采”,就是采取有效的手段,实现煤炭开发的最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山东能源集团大力推行以矸换煤、充填开采工艺,累计以矸换煤超过1300万吨,消耗矸石超过1600万吨。在能源集团,以往被视为煤矿标志的“矸石山”被作为原料充填到了井下,同时解决了地面沉降问题,2012年4月份集团成功承办了全国充填开采现场会,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

      充填开采在带来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增加吨煤100-200元的开采成本,在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的情况下,给企业带来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许多企业充填开采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完善落实绿色开采的税费方面的政策。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落实《煤矿充填开采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在专项资金支持和减缴矿产资源补偿税方面,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另一方面,由于煤炭赋存条件的不同,开采成本差异很大,而在税费缴纳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建议对不同赋存条件的煤层实行差异化税费政策,对赋存条件差、开采成本高的煤炭给予税费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将资源充分开采,避免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

      二、围绕节能减排,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我们认为,煤炭的生产和利用完全可以“低碳起来”。在这方面,山东能源集团做了一些探索。一方面,建设绿色低碳矿区。另一方面,推进设备再制造产业发展。在发展再制造产业过程中,我们遇到的突出的问题是旧件回收难、来源渠道少,旧件可利用程度低,增值税进销发票难以抵扣,相关行业法规不配套,行业标准不完备等。建议国家大力支持设备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从全面系统规划再制造产业链、调整再制造行业的增值税政策、调整阻碍再制造发展的产业政策、完善行业标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三、围绕煤炭清洁利用问题,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

      一是推进由卖“粗粮”向卖“精粮”的转变。建议国家加大调控力度,大幅提升原煤洗选率。对原煤运输和直接燃烧的控制是煤炭清洁利用成本最低、最快捷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建议国家规定煤矿原煤入选比率,禁止长途运输和直接燃烧原煤。

      二是推进“物理采煤”向“化学采煤”的转变。化学采煤就是指煤炭的地下气化。煤炭地下气化将煤炭在地下有控制的燃烧,可以开采井工难以开采或开采经济性、安全性较差的薄煤层,深部煤层,“三下”压煤和高硫、高灰、高瓦斯煤层。煤炭地下气化燃烧后的灰渣留在地下,气化煤气可以集中净化,脱除硫、粉尘等有害物质,得到洁净煤气,解决污染大气和地面环境的破坏问题。

      三是推进“固体煤炭”向“液体煤炭”的转变。大力发展水煤浆产业,目前新一代水煤浆洁净燃烧技术实现了水煤浆的低温、高效、洁净燃烧,有效抑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等颗粒悬浮物的生成和排放。能源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就建设了示范型水煤浆生产线,集团水煤浆公司被国家水煤浆中心制浆技术研究所确定为山东实验基地,形成了“中国水煤浆绿色能源基地”的品牌效应。

      四是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的转变。我国石油、天然气稳定供应与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煤炭作为我国优势能源资源,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化,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液体燃料和工业产品,对于促进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大量依赖进口的压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山东能源集团已经着手在新疆、内蒙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煤制天然气、焦炉煤气制LNG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版权所有 © 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台东街2288号兰花科技大厦 备案序号:晋ICP备2022010233号-1
    邮编:048000 电话:0356-2189600 传真:0356-2189608 公安备案 14050002000771
    友情链接: